地址:广东省新澳门·游戏(中国)官方入口
电话:0898-08980898
传真:080-011-0888
邮箱:admin@gx-image.com
更新时间:2024-02-27 20:57:15
新澳门游戏2017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打算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农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省市的工作部署要求,坚持以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创建为基础,以美丽乡村建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为引领,以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为核心,“跳出农业抓农业、三产融合抓农业、部门协同抓农业”的工作思路,咬定目标,狠抓落实,“三农”各项工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多个领域工作有特色、有典型、有模式,不断开创新局面。
3、“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发展“三品”产地面积44万亩,超任务28万亩,完成率275%;新认证“三品”产品201个,超任务161个,完成率502.5%;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数量新增2个,超任务1个,完成率200%。
4、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完成217.55亿元,同比增长6.76%。
1、抓特色,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我们按照“稳粮食、扩蔬果、发展中药材”的思路,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在粮食作物上,调减玉米11.7万亩,增加优质谷子、高粱、马铃薯等杂粮播种面积7.8万亩;在园艺作物上,设施蔬菜、露地蔬菜、食用菌、水果等产业发展齐头并进,新发展设施蔬菜3.1万亩,新开发露地特色蔬菜3.4万亩,新发展和改造果园0.68万亩;在中药材产业上,以种苗基地、种植基地、产业园区为抓手,新种植中药材17.44万亩;全市形成了290万亩玉米、25万亩谷子、10万亩高粱、15万亩马铃薯、45万亩蔬菜、110万亩中药材、16万亩果品的产业格局。稳定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以2个部级6个省级粮食高产高效示范片和48个部省级蔬菜标准园为核心,重点抓好23个市级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和30个市级蔬菜标准园建设,全年粮食总产16.31亿公斤,创历史新高,蔬菜总产量达183万吨,中药材总产值达8.2万吨,逐步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2、重绿色,建设安全优质农产品基地。一是出台绿色有机农业发展行动方案。大力实施绿色有机基地创建、农产品品牌升级等八大行动,通过建设优质有机肥施用示范片、绿色防控示范区等有效措施,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在屯留县召开了全市农业标准化暨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现场推进会,对我市推进农业标准化和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进行了动员部署。二是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与市质检部门联合印发了《长治市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实施意见》,围绕我市八大主导及特色产业,组织开展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地方标准的制修定,涉及绿色生产技术操作规程49项、有机生产技术操作规程22项,出台了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手册,推进屯留县农业标准化创建试点县建设,建设万亩绿色辣椒标准化订单种植基地。三是强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积极争取“三品一标”认证专项扶持资金,将“三品一标”认证列为对县市区政府的考核指标,全年新认证“三品”农产品201个,新增产地认证面积44万亩,新申报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新认证产品数量和产地面积超过了2016年前累计有效用标产品及产地数量。截至目前,全市有效使用“三品”标志的产品287个新澳门游戏网站入口,企业141家,产地面积74.89万亩。四是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狠抓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在襄垣、屯留等7个县建立优质有机肥施用示范片20万亩,在沁县建立减肥增效示范区4万亩,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69万亩,化肥施用量减少0.11万吨,下降0.87%;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规划建设了33个绿色防控示范区,总面积1.4万亩,完成统防统治作业面积152万亩次,农药使用量减少3.37吨,下降0.48%。狠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依托长子禾能、七一华富等企业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以上;加快易通环能新澳门游戏网站入口、长子绿野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完善总结推广壶关以旧换新废弃农膜回收机制,示范县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0%以上。
3、育主体,激发农业领域“双创”活力。一是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实施特色农产品产业支撑项目贴息、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创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示范项目,建立常态化入企帮扶机制,帮助5家企业完善了进出口相关手续,培育壮大了长子浩润等一批出口潜力企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41家;全年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共签约17个,签约金额140.9亿元。二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精选15家市级示范培训机构,实行领导包抓责任制,推行市级统筹示范培训与县级自主培训相结合、请名师授课与走出去延伸教学相结合,分层分类分级分专业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班,先后组织到中国农大、西北农大、浙江大学等名校名企进行了延伸教学。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7万余人,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1.58万余人,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引领三农发展的“排头兵”。三是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按照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服务专业、竞争充分的原则,加快培育农业市场信息、农资供应、绿色生产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营销等各种类型的服务组织,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化服务组织达到41家,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4、促融合,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用电商重构农业产业格局,改造提升农业产业链,易淘科技等特色农产品交易平台成功上线,武乡小米、壶关旱地西红柿等一大批特色优质农产品成功试水电商,农产品销路和产业链效益进一步拓展;在壶关开展了农业信息入户试点,按照“六有”标准建设了100个益农信息社,将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服务延伸到村和农户。二是大力发展城郊农业,依托城郊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以城区、郊区、潞城市、长治县为中心,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农耕体验、农业创意、乡村手工艺等产业,塔岭山农业科技园、凤凰山庄等一批城郊农业典型不断壮大。三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举办了休闲农业、美丽乡村建设专题培训班,邀请北京蓝海编制了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打造了10条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精品线个精品景点,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成功申报壶关县、沁源县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城区塔岭山农业科技园等5个村(园区)为省级示范点。四是大力推进功能食品和药食同源产品开发,全市共有功能食品、药食同源产品生产企业25家,产品数量达100余种,4月份,全省功能食品、药食同源产品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我市共签约5个项目,签约金额7.55亿元;近日,由振东制药牵头申报的连翘叶、党参和黄芪等新食品原料顺利通过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CFSA)专家评审委员会的技术审查,完成了安全性评价,迈出了进行功能食品开发的关键一步。
5、构载体,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制高点。一是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成功创建“上党中药材”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成为全国首批62个、全省唯一入选的国家特优区,同时也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中药材特优区之一;获批创建太行有机小米省级特优区。二是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全省率先启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在全市布局建设了紫团食用菌、方兴设施农业、林盛果业、沁州黄小米等10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葫芦农庄、旖旎玫瑰、楠莎姆酒庄等一批农业特色庄园,并安排24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扶持;目前,已获批创建长子蔬菜、平顺道地中药材、黎城中药材等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三是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创建的方案编制工作,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得到省政府充分认可,同意长治整市创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启动武乡县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创建。
6、增动能,以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一是抓科技创新。依托长治职业技术学院、谷子研究所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技术资源,组建了“现代农业科技推广联盟”,强化绿色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潞玉与深圳华大基因农业集团、浙江大学加强技术合作,开展优质杂交玉米、谷子育种方面的研发。易通集团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天津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土壤功能调理剂开发等农业先进技术成果转化,打造了政研企合作典范。二是抓规模经营,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采取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和互换并地等形式,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三是抓金融创新,健全市县两级农业担保体系,积极开展担保业务和“新农贷”业务授信,为绿色现代农业发展解决融资难题;积极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2017年全市种植业参保面积229.77万亩,保费5826万元,潞城、壶关、武乡县积极开展地方特色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种植风险,提高了农民调产积极性。
7、创品牌,增强优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培育知名产品品牌,举办了农产品品牌发展论坛,评选产生了“长治十大农产品品牌”;沁州黄、林盛果业、浩润食品、照江蜂蜜4家企业的知名品牌入选首批山西20个功能农产品品牌;与浙江火石品牌成功签约,在文化创意和品牌塑造上开展战略合作,丰富品牌文化内涵。二是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成功申报武乡小米、平顺连翘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全市地标农产品达到12个;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启动了长治小米、上党连翘、党参、高粱等四个市级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培育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具有长治特色的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三是大力宣传推广品牌,组织我市企业参加各种大型农博会、农洽会,宣传推介我市农产品品牌;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沁州黄小米入选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第五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上,“上党党参”已被列为全省六大区域公共品牌之一。
8、严监管,保障绿色放心农产品供给。一是抓检验检测。以“提高检验能力、保证检测质量、参与安全监管”为目标,不断加强检测机构建设、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基础管理规范建设。市检测中心顺利通过机构考核和资质认定“双认证”,增加检测参数84项,具备了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及23类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省厅对我市抽检150个样品,合格率100%;市、县两级检测样品2784个,合格率99.6%。二是抓质量监管。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长子县建成全市首家农产品溯源系统;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黑名单”制度和守法诚信考评制度,推进按规生产、诚信经营;长子县、襄垣县顺利通过第一批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验收,长子县通过第二批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遴选,黎城县和屯留县通过第二批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遴选。三是抓源头控制。横向建立了部门联动机制,纵向构建了晋冀鲁豫执法协作机制,强化检打联动,开展了以农资打假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为主题的“绿剑护农”行动,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重点开展禁限用农药专项整治,共出动执法技术人员1400余人次,检查发现并立案查处违法行为76起,查获涉案肥料500多吨,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近200万元。
9、补短板,建设美丽幸福新农村。一是补齐农村建设的短板。下发了《关于做好全市农村环境集中整治行动的通知》,以“五道五治”为统领,以“三沿、三环、四治”为重点,深化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制定印发了《长治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7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完善提质、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和宜居示范等“四大工程”,大力实施美丽宜居示范村联创,加快推进文化旅游、生态休闲、镇村一体、工矿一体、移民新区、商贸服务、绿色生态、生态涵养等八大美丽乡村示范建设,全市涌现出47个省级、60个市级和560个县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呈现串点成线、连线日,在全省农村环境集中整治长治现场会上,楼阳生省长对我市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我市的农村环境整治标准不次于浙江的美丽乡村。二是补齐产业扶贫的短板。围绕“8311”特色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因地制宜确立主导产业,精准施策开展技能培训,产业化企业、合作社等龙头带动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更加完善,总结推广了振东、沁州黄、大山禽业、牧业、今和农业等产业扶贫带动模式。截至目前,全市未退出的建档立卡671个贫困村全部确立了主导产业,479个村有带动企业,653个村有合作社,653个村有合作经济组织,3.88万户贫困户有了增收项目,3.25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参加培训,掌握了技能,“五有”产业扶贫机制初步建立。农业部、省政府先后在我市召开产业扶贫现场会,推广了我市“龙头带村、能人带户、两头激励、共同致富”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和平顺县大力推进中药材产业扶贫开发的典型范例。
1、承办的重大活动。共承办四次全国、全省现场会:一是全国产业扶贫(山西长治)现场推进会,推广了平顺县中药材产业扶贫开发典型范例和我市“龙头带村、能人带户、两头激励、共同致富”的产业扶贫新模式。二是全省农村环境集中整治现场推进会,楼阳生省长对我市以“五道五治”为统领、推进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市美丽乡村不次于浙江的标准。三是全省产业扶贫到村到户现场推进会,对我市立足资源禀赋,坚持规划引领,创新发展模式,精准推动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四是全省功能食品、药食同源产品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在现场签约仪式上,我市共签约5个项目,签约资金7.55亿元。
2、举办的重要活动。全年共组织举办五次重要活动:一是在屯留县组织召开全市农业标准化暨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现场推进会;二是在长治县组织举办第二届年货采购节暨2017年长治市名优特农产品展销会;三是在沁县组织举办太行山名优特新农产品展销会;四是联合市旅发委、新闻中心举办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路线精品景点新闻发布会;五是联合工商、质监、长治日报社、长治广播电视台,组织举办了2017长治市十大农业品牌评选系列活动。
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上党中药材”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省唯一。创建全国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的发展思路和经验做法得到省政府充分肯定,明确把示范市创建放在与省级兴农战略同等重要的位置给予支持;中药材全产业链开发、设施蔬菜发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执法等多项重点工作全国、全省领先,创造了经验,被农业部表彰为全国农业先进集体。蝉联“山西省文明单位”。在2017年度全省“三农”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省人社厅、省农业厅联合表彰的两个集体奖项中全部获奖,被评为农业农村工作先进集体,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先进集体,排名第一。
2018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习总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经济工作工作会议精神,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按照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任务,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为统领,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加快构建特色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实施有机旱作农业“六大工程”,打造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下足四个功夫”,走出一条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绿色发展、效益提升、美丽宜居的长治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之路。
主要目标是:努力实现“一个稳定”、“两不发生”、“三个增长”。 “一个稳定”: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4亿公斤以上;“两不发生”: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不发生重大农业安全生产事故;“三个增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7%、种植业增加值增长3%以上。
(一)农业向有机特色转变,在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上下足功夫。一是在结构调整上突出“特色高效”。全面推进“上党中药材”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太行有机小米省级特优区建设;启动219.6万亩玉米和5万亩小麦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在沁县、屯留县实施新增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建设项目,推进设施农业转型升级,扩大中药材规模,延长中药材产业链。二是在品质提升上主打“绿色有机”。 深入推进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和武乡县省级示范县建设,在每个农业县市区规划建设1个3000亩以上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封闭示范区,加快修订完善符合长治实际的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设壶关旱地西红柿、屯留绿色辣椒、平顺道地中药材等100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广长子绿野大型沼气建设模式,在每个县市区新建1座大型沼气工程,创新执法联动机制,开展“绿剑护农”行动,强化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三是在品牌培育上注重“提升管控”。开展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打造沁州黄小米、长子大青椒、壶关旱地西红柿、平顺花椒、黎城核桃等100个富有文化内涵的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建立品牌目录制度,继续开展品牌遴选评优活动,扩大品牌市场影响,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展会展销活动,全方位打造长治特色农产品品牌形象,提升优质农产品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农村向美丽宜居转变,在环境治理、城乡融合上下足功夫。一是统筹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做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和村容村貌整治三项工作。继续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大工程”,统筹安排道路、水、电、网、气等基础设施,完善农村卫生、医疗、养老、低保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实现农村和城市基础设施同步化、服务均等化发展。二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为载体,采取“旅游+”“生态+”模式,推进美丽乡村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文旅小镇和田园综合体。力争到2020年,依托美丽乡村建设50个影响力大、效益突出、带动力强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或田园综合体。三是打造宜居示范精品。继续推进美丽宜居示范村联创,重点打造100个美丽休闲乡村,策划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美丽乡村。
(三)产业向融合发展转变,在主体培育、科技创新上下足功夫。一是提升农民素质。以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基础、技能培训为主体努力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新培育职业农民8000人,认定职业农民1000名,启动百万名农民培训工程,培育100名产业技术带头人。二是推动科技创新。重点提档建设平顺道地中药材、长子蔬菜、黎城中药材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引导二三产业向现代农业园区、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集中,发挥产业集聚优势。依托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联盟,开展有机旱作农业,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生态环保农业等集成技术的研发推广,推进科技创新。三是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制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继续实施入企帮扶活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狠抓项目建设,重点抓好武乡三里湾、长子温氏百万头生猪养殖等100个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扶持振东制药、太行紫团、沁州黄小米等1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特色优质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推动优势农产品走出去。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连翘、党参、小米等特色功能农产品,加快构建振东制药、潞玉种业、长子浩润等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建设长治市智慧农业信息平台,推进武乡、长子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不断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改造提升传统农业。
(四)政策向长效激励转变,在激活要素、共同富裕上下足功夫。一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突出绿色生态导向,将政策目标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质量效益并重上来。健全市县两级农业担保体系,积极推动市农源融资担保公司扩增资本,继续在各县市区推广“新农贷”业务授信,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供资金扶持。推进特色种植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各县市区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全面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二是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长效机制。科学制定全市乡村振兴规划,打造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探索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深化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和农垦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资产要素活力,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三是实施好特色产业扶贫。实施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科技到村到户、打造优势农业品牌、强化龙头引领带动、创新金融政策支持、促进模式推广应用等八大行动,培育壮大壶关食用菌、旱地西红柿,平顺中药材等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充分发挥产业扶贫周转金的撬动作用,扎实推进“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工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是推动各类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实现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抓好“十大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实施乡村振兴规划“多规合一”工程。结合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对全域乡村的空间形态、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进行全面规划、系统设计。引导城乡有机融合、共享发展。探索建设以农民为主体,以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田园社区有机结合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新形态,城乡融合发展为有效载体的田园综合体。
二是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工程。突出乡村特色,保持田园风貌,注重农村文化传承,从旅游景区村、历史文化名村和特色明显的中心村抓起,有序推进,逐步形成以点带面、全域推开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按照“宏观统领、分区控制、分步实施、分层推进”的原则,在3年内累计打造100个左右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引领和带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对2014—2017年期间46个省级和79个市级美丽宜居示范创建村进行提档升级,2018年继续创建12个省级和20个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三是实施“一地两河”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坚持以绿色田园为本底、以自然山水为映衬、以上为内核,开展以“上党盆地”和“浊漳河、清漳河”为重点保护、修复山水林田湖整治修复工程。建立退耕还林还草、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林地和林木资源利用等机制,布局绿色村庄建设和康养生态修复等工程,让绿色生态成为美丽乡村的底色。
四是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同步叠加配套功能,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把山水林田自然资源转化成休闲旅游资源,实施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提升工程,打造“京冀晋”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
五是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研究制定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年集中整治规划和2018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完善提质、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和宜居示范等“四大工程”,继续以“治乱、治垃圾、治污水、治面源污染”为重点的,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六是实施长治“三农”品牌建设工程。以沁州黄小米、壶关旱地西红柿、长子大青椒等优势产业、特色产品为基础,以振东、沁州黄、壶关紫团等龙头企业为支撑,以太行有机小米、上党党参等区域公共品牌为抓手,加快农业产业、美丽乡村和休闲农业深度融合发展,推进区域公共品牌、美丽乡村特色品牌和休闲农业品牌整合,构建长治农乡旅“三农”大品牌。
七是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为重点,分层分类分级分专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加大对职业农民跟踪扶持,大力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开展乡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轮训工作,加快建设“农业人才智库”,打造农业人才高地;创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吸引年轻人才回村创业,落实好人才引进培育计划;2020年底前全面构建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
八是实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工程。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强化农村集体“统”的功能,鼓励集体经济组织采取自主开发、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有效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
九是实施乡村文化建设工程。深化乡村公民道德建设,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积极开展“三美四好”示范村建设,推动文明村镇、文明院落、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让文明乡风滋养美丽农村。加快推进文化活动室、村史馆、图书室、文化长廊等建设;常态化开展文艺表演、家风传承、全民阅读等群众性活动,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乡村每个角落。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建立城乡文艺结对机制,增强乡村文化自身造血功能,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文化的主角。
十是实施乡村综合治理工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和自治、法治新澳门游戏网站入口、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大力提升乡村综合治理能力。